010-60294863
新聞中心
- 河北商貿學校大廳文化設09-13
- 中國學校文化建設大趨勢07-26
-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06-09
- 沈陽中醫院學校校園文化05-24
- 學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在11-17
-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校園文08-14
- 校長怎樣建設校園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聲學舒適08-05
- 學校家具應如何設計?08-05
- 校園景觀文化|山東公路技07-14
學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在哪?
作者:時間:2020-11-17 17:34:15來源:佚名 點擊量:0
作者丨劉可欽,國家督學,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
來源丨人民教育
一、“學校定位”是獲取“心智資源”的有效路徑
學校的特色文化、特色課程、特色管理之類的詞語已經存在于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話語體系之中,而且還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一些做學校文化的公司也絞盡腦汁為學校提煉特色,想方設法讓人“全方位”感知學校與眾不同的“特色”。
今天,似乎涌現出成千上萬個“某某教育”。依我看,助推這片繁榮景象的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地方行政部門的要求。每所學校有特色,每個校長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要總結、提煉、概括,而且一定要找到那個獨特的“詞”,讓它與眾不同。
二是科研部門的推薦。科研部門的專家和學者也會深入到某所學校,為學校的“特色”作學理上的分析和詮釋,提出“某某教育”。從積極的角度看,它確實推進了學校的發展,在一定時期也匯聚了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心智和力量。
三是學校自身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一個概念,一個符號,就是一個鮮明的共同愿景,也會成為學校里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核心載體,對一所學校的持續穩定發展、系統發展有很大幫助。比如“童心教育”,學校通過這個概念引導大家建立現代兒童觀。
《定位》一書中有一句話,說在今天所有的組織都需要“定位”,尋找如何進入顧客心智以贏得選擇的定位之道。由此看來,一所學校的定位,也是積極獲取一種“心智資源”的有效路徑。
通過定位的概念,學校給社會或社區釋放一種可見的信號,引起對這所學校的關注。這也是許多學校都在積極尋找一個能夠“定位”的詞匯的緣由吧。
所以,對于“特色”的追求,我們還是要肯定它的積極意義。但是,用“某某教育”詮釋一所學校的特色,解讀這所學校的個性,無論多么有特點,都應該符合三個維度的考量:一是尊重兒童的特點;二是尊重教育的規律;三是要體現這個詞匯背后蘊含的核心價值觀的辦學實踐表達。
二、所有行動都是辦學理念引領下的選擇
我曾經在中關村四小工作,那時我們確定了“將兒童置于學校的中央”的辦學理念。當時,也提出了好幾個概念,比如“同心圓”“本真”“原點”等,可我總覺得這些詞匯不能涵蓋學校發生的一切,所以我都沒有用。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是——“創建一個共同學習的場域”,這是學校的本質所在。
后來,選擇了“大家三小”作為我們共同的愿景,希望以此喚起師生對于學校大家庭的熱愛,激發每個人的進取心,成就每個人的“大家氣度”和大格局、大視野。再后來,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在“大家三小”辦學理念之下的選擇。比如我們的新校區建設,就按照“大家三小”的理念,選用了福建土樓的概念,做了基本的樓型,但又不是全封閉的,而是打開的半圓,表達學校的“開放”以及與社區的“相融”。
“大家三小”包含三個層面,一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學校;二是需要每一個人的學校,需要每一個人的進取心;三是成就每一個人的學校,通過學校的課程、活動的設計,讓每一個人擁有大視野、大氣度以及開放的情懷。變化最大的還有學校組織模型。新校區一共有4個“校中校”,每個校中校有16個“班組群”,每個班組群里有3個不分年級的班。每個班組群就是一個家庭式的學習生活基地,有獨立的衛生間、樓梯間以及共享空間,還有不同學科的七八位教師以及上百名學生。我們以此引導師生進行交往方式的變革、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促進形成新型的伙伴學習關系。
在班組群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幾個可能不是同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得有滋有味;老師不是班主任,但卻是這個孩子的“導師”,學生受惠于更多的老師,老師眼里也有了更多的學生……
三、“辦學特色”更應體現在課程特色之中
每所學校都應該圍繞自己的辦學理念,開啟自己的課程體系建構。但在今天,學校課程自主空間到底有多大?我算了一下,每周國家課程26學時,地方課程2學時,校本課程2學時。其實,學校自主空間也就校本課程這2學時。有的學校通過“長短課”編排,巧妙地“偷”一些學時用于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
而我們走進一所學??吹降哪切┱n程、成果,基本上是在這僅有的2個學時里生發出來的。我們的孩子能夠自主地做點什么,也是在這個時間內完成的。比如學校各種各樣的社團、體育比賽、藝術演出等基本上也是利用假期和放學以后的時間進行的。
小學階段不能讓上千名學生都去做同一件事,而應該保持基礎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礎性。比如某學校是“乒乓球特色學校”,如果全體孩子不管性格、愛好是什么,都去學乒乓球,或者只能選學乒乓球,未必就是一種進步。
26學時的國家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基本上沒有變,普遍采用的是國家的教材內容,教師講解、學生練習以及傳統的紙筆考試。這里,可以作為的空間很大——如何將國家課程的26學時變成“正餐”,而不是“點心”?如何讓“正餐”全面而有營養,既好吃又健康?這可能是未來學校課程改革和質量提升的巨大空間。
在中關村三小,我們已經開始了行動,盡管很艱難。我們叫作“真實的學習”,就是希望能夠將國家課程的“規定性學習內容”與“真實的生活”建立有機聯系。不是另辟蹊徑,而是通過真實問題的學習,在語文、數學、科學這些課程中尋求最大的融合,讓孩子們有跨學科的學習經歷和思維方式。
- 上一篇:校長怎樣建設校園文化?
- 下一篇: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