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0294863
新聞中心
- 河北商貿學校大廳文化設09-13
- 中國學校文化建設大趨勢07-26
-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06-09
- 沈陽中醫院學校校園文化05-24
- 學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在11-17
-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校園文08-14
- 校長怎樣建設校園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聲學舒適08-05
- 學校家具應如何設計?08-05
- 校園景觀文化|山東公路技07-14
中國學校文化建設大趨勢
作者:沈曙虹時間:2021-07-26 11:31:58來源:佚名 點擊量:0
1、高品質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取向
以2015年教育部實施學校品質提升工程為開端,高品質學校建設便上升為國家教育戰略,并持續成為各類學校發展的核心訴求,而高品質學校文化建設也成為其中應有之義。隨著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特別是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頒布之后,學校文化建設必將全面進入高品質發展新時代。
對“未來學校”的探索是近幾年炙手可熱的話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的引入,在線學習、混合教學、泛在學習、移動學習、交互式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教育方式即將或正在逐步改變傳統學校的運作模式,由此必將帶來學校組織方式的變革和人際關系的重塑——新技術革命正以其強大的改造力、再生力推動學校的文化變革。
然而,“未來學校”的文化進程并非“自然而然”地發生,根深蒂固的路徑依賴可能使一些辦學者不易及時覺察形勢變化,或不愿、不敢輕易改變現狀,慣性使然地繼續堅守原有文化,以致不能有效地與時俱進。所以,適應未來學校發展的文化變革需要教育者們在傳承的基礎上積極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選擇、文化組合與文化重構。
同時,為避免落入重技術輕內涵、重物本輕人本的“現代化陷阱”,適應未來學校發展的文化變革將真正把管理重心指向以人性化為基本特征的文化管理,尤其應更多地強化個性、民主、尊重、自由的價值觀,強化交往和分享的倫理道德,培育同伴教育機制,建立共同學習的文化生態,積極創生智能時代學校文化新形態。
學校文化與課程改革是互相制衡的,文化認同是課改深入進行的基本前提。從本質上說,課程改革就是對學校文化的一種再創造,系統的課程改革就是學校文化的變革,變革的過程就是學校原有文化與課改理念相互調適的過程,因而課改的整體推進必然要觸及學校文化的根本。
課程改革將是學校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課改的長期性、深入性、復雜性要求學校必須作出相應的文化重建。在當下和今后一段時期,基于核心素養的課改、基于五育融合的課改、基于教育評價改革導向的課改、基于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課改等將成為主題和常態,這些全新的理念要求學校在育人目標、教育模式、師生關系乃至相應的觀念與制度等方面都做出超越以往的調適和迭代升級,最終使學校文化與學校課程在動態平衡中實現共生。
特色學校建設是推動基礎教育均衡、優質、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也重申“鼓勵支持學校結合本地本校實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并更是直接倡導“大力構建……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這些都為今后學校文化的特色化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
特色辦學的本質就是建構一種獨特的學校文化模式,創建特色學校的過程就是建設校本化的學校文化的過程。在我國特色辦學已有近30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逐步落實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的今天,在教育“更加注重融合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基于特色辦學的學校文化建設勢必打破“為什么要辦出特色”和搞了“特色”就丟了“本色”的質疑,超越以往過多關注特色項目、特色活動的形而下思維,走向宏觀性、整體性、戰略性的學校特色建構。這種深化發展的特色具有這些屬性:
內源性——植根于學校辦學的歷史自覺和內生機制;
基礎性——體現學校育人的根本屬性;
全面性——統領學校的全局工作和長遠發展。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辦學的指揮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見諸媒體的4800多字中六次提到“評價”一詞,八部門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專門提出了“強化評價導向作用”的具體要求,而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更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這些頂層設計所提出的教育評價觀念變革,以及辦學質量評價、考試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總體要求,最終將聚焦和體現于學校當中。而要全面落實這些要求,必將觸發學校辦學理念、課程設計與實施、德育及學生發展指導、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系、場館與環境建設等“一攬子”的文化變革,以期通過學校文化建設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更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6、多元文化將是學校文化建設重要議題
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紀后半葉世界范圍內的歷史潮流。我國基礎教育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復雜的文化生態和文化選擇。面對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深入推進,面對國際形勢不穩定因素的增加,面對流行文化市場的急劇繁榮,面對學齡人口跨地域、跨民族乃至跨文化流動的加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將在下一代身上體現得越加明顯。
在堅守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本著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學校以其特有的屬性,將發揮多元文化粘合劑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主動應對與整合多元文化的機制。一方面將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認和弘揚,增強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納,另一方面將提升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判斷和選擇能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往能力,同時也要努力協調代際之間、城鄉之間的文化溝通與互認,并將這一切最終落實于提高學生的文化鑒別與選擇能力以及文化創新能力。
中國的學校文化建設正越來越成為教育實踐者、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育設計者共同致力的焦點。我們一方面應堅持辦學者在學校文化建設當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必須認識到許多時候專業的事還需借助專業的力量去做。本世紀以來的學校文化建設熱潮催生了我國獨有的學校文化設計行業,現今不斷壯大的這支設計隊伍,加之一些學校文化研究專家的加持,可以憑專業智慧協助學校解決辦學理念和辦學行為提升問題,而學校環境育人功能的有效強化乃至“學習空間重構”,更是需要專業設計人員的創意設計。
隨著教育家辦學治校的不斷推進,隨著行業分工意識和服務外包意識的強化,隨著學校文化設計行業自身的規范發展及質量提升,教育領域的學校文化建設與市場領域的學校文化設計勢必加大對話溝通與深度合作,“學校文化設計”將成為學校文化建設新常態。文化育人將不再僅僅是教育者們的使命,也是越來越多的學校文化設計從業者著力追求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近年來,作為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機制被廣泛運用,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從學校文化建設的角度說,集團化辦學正出現一種傾向:那些加入集團的弱校自身的文化進程在領辦學校的“文化擴張”中很可能被打斷,從而趨向集團校文化的同質化、單一化。而從時代發展的總體趨勢看,這種集權的、大一統的狀態與信息時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多樣化價值追求是錯位的,是逆勢而為的。那么,領辦校與成員校將如何處理好“主”與“隨”、“總”與“分”、“和”與“異”的關系,使成員校在汲取領辦校優質資源獲得快速發展時,也能像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那樣,繼續秉持文化自覺,繼續保留自身文化的根脈與特性?尤其是在《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倡導“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促進學區內學校多樣特色、優質均衡發展”之后,集團化辦學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同時“學區內學校多樣特色、優質均衡發展”的文化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將日益凸顯。
- 上一篇: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 下一篇:最后一頁